??湘江之濱,岳麓之南,熱鬧繁華的書院路上,坐落著一所綠樹掩映、典雅靜謐的高等學府,它就是有著“千年學府、百年師范”美譽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。2024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(城南書院校區(qū))考察時強調(diào),一師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、傳承紅色基因的好地方,要把這一紅色資源保護運用好。
??一師是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,更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之一。“紅色”是它的精神徽記,更是它的血脈基因。建校以來,它始終與時代同呼吸、與民族共命運,為國家培育了一批批棟梁之材,繪就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;為民族傳承著一脈脈紅色基因,傳唱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壯歌。
??一座書院傳承湖湘文脈。1161年,理學大師張栻于長沙城南妙高峰下創(chuàng)設(shè)城南書院,千年文脈由此發(fā)端。
??書院成立之初,為救時代之困與教育之弊,張栻反對汲汲于科舉利祿的功利之學,也摒棄沉湎于辭章小道的陳腐之學,而是全力引導學子仁民愛物、知行互發(fā),成傳道濟民之才。
??1167年,朱熹由閩入湘,與張栻在城南書院與岳麓書院之間問道論學,“潭州嘉會”給中國學術(shù)史留下了一段佳話。反復切磋與多次論辯中,張栻?qū)W說的內(nèi)涵與特質(zhì)日漸明晰,致知應(yīng)當求實、求學在于實用的認知,讓他與眾多理學流派迥然有別。隨著張栻思想影響的不斷擴大,湖湘學派得以形成,“經(jīng)世致用、實事求是”也成為城南書院的教化初心。
??朝代更迭,書院雖幾經(jīng)興廢,但“成就人才、傳道濟民”的教育宗旨和“經(jīng)世致用、實事求是”的主張,始終是城南書院秉持的辦學要義。陳本欽、孫鼎臣、何紹基、王先謙等名士曾在此擔任主講或山長,曾國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張百熙等曾在此求學或藏修,一時英才輩出,蔚為大觀。
??清末以來,風雨如晦。學子中陳天華為喚醒民眾蹈海殉國,黃興為走向共和披肝瀝膽……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求索精神成就著學校厚重的歷史,更蘊蓄著蛻變的力量。
??一片沃土播下革命火種。1903年,城南書院改立湖南師范館,開啟了湖南現(xiàn)代師范教育的先河?,F(xiàn)代與傳統(tǒng)相融,新知與舊學交匯,學校聲名遠播,被稱為“湖南亞高學府”。徐特立、楊昌濟、黎錦熙等名師在此任教,蔡元培、杜威、羅素等大家來此講學,可謂名師薈萃、群賢畢至。
??時代動蕩中,一師發(fā)展迎來了新的紀元。1913年走出鄉(xiāng)關(guān)的毛澤東來到了這里,他與何叔衡、蔡和森、李維漢、任弼時、李達、謝覺哉等師友一道,一面胸懷天下,為光明自由積極斗爭;一面放眼世界,為挽救民族危亡求索真理。在紛繁思潮和眾多學說中,他選定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人生指南和崇高信仰,也實現(xiàn)了由愛國學生向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、由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偉大轉(zhuǎn)變。在青年毛澤東的引領(lǐng)下,一師師生傳播馬克思主義,成立新民學會,組織文化書社,開辦工人夜校,創(chuàng)建共產(chǎn)主義小組,籌劃召開中共一大……前有先驅(qū)、后有來者。一師先后涌現(xiàn)了280多名革命家和烈士,他們用青春求得正道,用鮮血彪炳史冊,鑄就了一師最為鮮亮的紅色基因。
??一師百年,是百年教育史,更是百年革命史。先輩們的愛國精神、革命情懷、崇高理想、堅貞信念……成為學校的生命底色,更為后世留下了一座不可多得的育人“富礦”,它引領(lǐng)、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后來者。1950年,毛澤東在為一師題寫校訓時,鄭重地寫下了“要做人民的先生,先做人民的學生”,勉勵師生時刻銘記向人民學習、為人民服務(wù)的立場和取向。
??一顆初心培育民族復興棟梁。“學校要立德樹人,教師要當好大先生,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養(yǎng),更要上好思政課,教育引導學生明德知恥,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立報國強國大志向,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(shè)、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”,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師的重要指示。走進一師,麗澤苑、明道苑、大禮堂、八班教室、工人夜?!惶幪幖t色舊址,一個個紅色故事,見證著“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”的崢嶸歲月,也砥礪著學子們在民族復興大道上不負韶華、奮發(fā)有為。為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工作,一師以“大思政課”建設(shè)為抓手,積極發(fā)揮校本紅色育人資源優(yōu)勢,全面延伸教育半徑,拓展教學時空,不斷將紅色育人的生動實踐推上新高度。學校構(gòu)建出紅色場館育人、校史育人、紅色游學育人、研究育人、藝術(shù)育人、環(huán)境育人“六位一體”的紅色育人體系,探索出“館課一體化”沉浸式思政課堂教學模式,將思政課程、課程思政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相統(tǒng)一,打造出“大思政”育人“大課堂”。學校入選全國首批“大思政課”實踐教學基地。學子中也涌現(xiàn)出一批模范先進人物,更是讓“紅色文化”在祖國大地綻放出時代芳華!
??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(diào),紅色資源是“最寶貴的精神財富”,必須“用好紅色資源,傳承好紅色基因,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”。新時代的一師,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為用好紅色文化“營養(yǎng)劑”,打造紅色育人“強磁場”,更多更好地培養(yǎng)能夠擔當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建設(shè)的棟梁之材而努力奮斗!
??來源:《學習時報》2025年1月22日
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 備案號:遼ICP備14018214號 地址: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(qū)和平南大街45號
郵編:110006 | 網(wǎng)站地圖